咨询热线:

027-87391702(水稻)
010-61666504(玉米)
当前位置::首页 » 产品中心 » 水稻

天优华占

国审稻2008020 晚稻(华南晚稻)

特征特性: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。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,全生育期平均119.2天,比对照汕优46短0.3天。株型紧凑,茎秆较粗,叶片直挺,熟期转色好,每亩有效穗数18.9万穗,株高101.3厘米,穗长21.1厘米,每穗总粒数155.1粒,结实率76.8%,千粒重24.9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3.4级,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,抗性频率100%;白叶枯病7级;褐飞虱7级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69.9%,长宽比3.4,垩白粒率3%,垩白度0.3%,胶稠度80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20.7%,达到国家《优质稻谷》标准1级。

产量表现: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迟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511.3千克,比对照汕优46增产8.50%(极显著);2007年续试,平均亩产536.1千克,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.12%(极显著)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.7千克,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.32%,增产点比例96.7%。2007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491.7千克,比对照汕优46增产7.15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.育秧:适时播种,大田每亩用种量0.7~0.9千克,适当稀播,适施秧田肥,培育壮秧。2.移栽:秧龄25~30天移栽,合理密植,每亩栽插1.2万~1.5万穴,行株距20厘米×20厘米~26.7厘米。3.肥水管理:增施有机肥,适当配施磷、钾肥,早施追肥,一般每亩施复合肥13~18千克作底肥、尿素13~15千克与氯化钾5~8千克混合作追肥,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。后期忌断水过早,应实行间隙灌溉或湿润灌溉,利于籽粒灌浆饱满。4.病虫防治: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、白叶枯病、褐飞虱、螟虫等病虫害。

审定意见:该品种熟期适中,产量高,中感稻瘟病,感白叶枯病和褐飞虱,米质优。适宜在广西中北部、广东北部、福建中北部、江西中南部、湖南中南部、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

鄂审稻2011006

品质产量:2009~2010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,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武汉)测定,出糙率79.7%,整精米率63.8%,垩白粒率30%,垩白度3.6%,直链淀粉含量19.4%,胶稠度68毫米,长宽比3.2,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.92公斤,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4.05%。其中:2009年亩产654.57公斤,比扬两优6号增产3.28%,极显著;2010年亩产629.27公斤,比扬两优6号增产4.87%,显著。

特征特性:该品种属中熟籼型中稻。株型较紧凑,植株较矮,分蘖力较强,生长势较旺。叶色绿,叶鞘内壁紫色,剑叶较短、挺直。穗层整齐,中等偏大穗,着粒均匀,有两段灌浆现象。谷粒中长型,稃尖紫色,有少量短顶芒。成熟时转色较好。区域试验平均亩有效穗18.6万,株高114.5厘米,穗长23.6厘米,每穗总粒数170.4粒,实粒数145.0粒,结实率85.1%,千粒重25.57克。全生育期133.2天,比扬两优6号短8.5天。稻瘟病综合指数2.3。抗病性鉴定为中抗稻瘟病,感白叶枯病。

栽培要点:1、适时播种,稀播壮秧。鄂北4月下旬播种,江汉平原、鄂东等地5月上旬播种。播种前用强氯精和咪鲜胺浸种。秧田亩播种量6公斤,大田亩用种量1公斤。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,培育带蘖壮秧。2、及时移栽,插足基本苗。秧龄25~30天为宜,最长不超过35天。株行距13.3厘米×30厘米或16.7厘米×26.7厘,每穴插2粒谷苗,亩插基本苗8万左右。3、科学肥水管理。重施底肥,早施追肥促早发。亩苗数达到16万时,应排水重晒田防倒伏,最高苗数控制在23万左右。后期湿润管理,成熟前5~6天断水。4、注意防治稻曲病、白叶枯病、纹枯病和螟虫、稻飞虱等病虫害。

适宜范围:适于湖北省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作中稻种植,不宜在冷浸田、低湖田种植。

国审稻2011008 中稻

特征特性: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。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平均152.9天,比对照Ⅱ优838短4.9天。植株较矮,茎秆偏软,抗倒性一般。株高99.0厘米,穗长22.7厘米,每亩有效穗数16.9万穗,每穗总粒数177.8粒,结实率81.7%,千粒重25.4克。株型适中,群体整齐,剑叶挺直,颖尖紫色,谷粒有短顶芒,熟期转色好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3.4级,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;褐飞虱9级;耐热性较弱。中感稻瘟病,高感褐飞虱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68.5%,长宽比2.9,垩白粒率9%,垩白度1.7%,胶稠度76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21.8%,达到国家《优质稻谷》标准2级。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平均131.0天,比对照Ⅱ优838短2.9天。株高109.6厘米,穗长23.3厘米,每亩有效穗数18.3万穗,每穗总粒数174.5粒,结实率82.7%,千粒重24.9克。植株较矮,株型适中,群体整齐,剑叶挺直,颖尖紫色,谷粒有短顶芒,熟期转色好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3.1级,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;白叶枯病7级;褐飞虱9级。中感稻瘟病,感白叶枯病,高感褐飞虱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59.6%,长宽比3.0,垩白粒率34.7%,垩白度9.0%,胶稠度62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22.2%。

产量表现: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03.6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.0%(极显著);2009年续试,平均亩产590.1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.7%(极显著)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.8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.8%,增产点比率70.0%。201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74.1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.0%。 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02.2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.1%(极显著);2010年续试,平均亩产579.2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.7%(极显著)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.7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.4%,增产点比率92.3%。201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72.1千克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.5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.育秧:做好种子消毒处理,每亩大田用种量1千克,每亩秧田播种量6千克,适时播种,培育壮秧。2.移栽:适龄移栽,插足基本苗,采取宽行窄株为宜,栽插株行距以13.3厘米×30厘米或16.7厘米×26.7厘米,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。3.肥水管理:适宜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,生产上应注意水肥控制,防止倒伏。配方施肥,多施有机肥,适当配施磷、钾肥;整田时每亩施复合肥20~25千克,碳铵20~30千克作底肥;移栽后早施追肥,每亩尿素5~8千克与氯化钾5~8千克混合施用;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,以防倒伏。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活棵;薄水发根促蘖;当每亩总苗数达到16万苗时应排水晒田;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,每亩最高苗数控制在20万苗左右;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,每亩最高苗数控制在22万苗左右;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;齐穗后应间歇灌溉,湿润管理,成熟收获前5~6天断水。4.病虫防治: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、螟虫、稻飞虱、稻曲病等病虫害。

审定意见:适宜在江西、湖南(武陵山区除外)、湖北(武陵山区除外)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、福建北部、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、贵州(武陵山区除外)、重庆(武陵山区除外)的中低海拔籼稻区、四川平坝丘陵稻区、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》第1072号,该品种(审定编号:国审稻2008020)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、广东北部、福建中北部、江西中南部、湖南中南部、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。

粤审稻2011036

特征特性: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。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~112天,比对照种优优122长2~3天,晚造早熟组生产试验全生育期107天,与优优122相当。植株较矮,株型中集,有效穗、穗粒数多,抗倒力强,耐寒性中。科高101.4~103.0厘米,亩有效穗20.2~21.2万,穗长21.7~22.7厘米,每穗总粒数142~151粒,结实率72.5%~73.8%,千粒重23.6~25.5克。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,整精米率62.0%~66.7%,垩白粒率16%~30%,垩白度5.3%~6.4%,直链淀粉21.8%~22.4%,胶稠度64~75毫米,长宽比3.3,食味品质分74~76。抗稻瘟病,全群抗性频率93.4%~94.12%,对中B群、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0.6%~100%和94.44%~95.8%,病圃鉴定叶瘟2.0级、穗瘟3.0~3.5级;感白叶枯病(Ⅳ型菌1~7级,Ⅴ型5~9级)。

产量表现:2009、2010年晚造参加省区试,平均亩产分别为481.31公斤和498.74公斤,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3.44%和9.0%,2009年增产不显著,2010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。2010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,在感温中熟组平均亩产470.46公斤,比优优122增产8.55%;在早熟组平均亩产438.92公斤,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8.82%。日产量4.42~4.45公斤。

栽培技术要点: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,注意防治白叶枯病。

审定意见:天优华占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。晚造全生育期在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比对照种优优122长2~3天、在中南和西南稻作区与对照种优优122相当。丰产性好,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,抗稻瘟病,感白叶枯病,耐寒性中。适宜我省各地早、晚造种植,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。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,审定通过。

黔审稻2012009号

特征特性:迟熟籼型三系杂交稻。全生育期为156.1天,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天。株高100.3厘米,株叶型适中;叶色淡绿,剑叶挺直;叶鞘、叶缘紫色;分蘖力强,亩有效穗16.3万;穗型中等,穗长22.5厘米,穗实粒数为153.6粒,结实率82.0%,千粒重25.9克;长粒型、着粒密度较大,颖尖紫色、少许短顶芒、后期转色好。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武汉)检验,米质主要指标为:出糙率80.9%,精米率73.6%,整精米率68.3%,垩白粒率18%,垩白度2.0,粒长6.8米,长宽比3.1,胶稠度50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22.2%,碱消值级3.3,透明度1级,达国标三级;食味鉴评70.9分。稻瘟病抗性鉴定为“感”;耐冷性鉴定为“中等”。

产量表现:2009年迟熟组初试平均亩产613.13公斤,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.47%,增产极显著;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581.86公斤,比对照增产9.31%,增产极显著;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97.50公斤,比对照增产6.78%。两年累计16个点次中14增2减,增产点次87.5%。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5.01公斤,比对照增产12.74%,4个试点全部增产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、清明节前后播种,播种前晒种、强氯精浸种、稀播匀播,科学肥水管理,培育多蘖壮秧。2、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或两段育秧,秧龄不超过45天3、合理密植。宽窄行栽插方式,每亩1.2~1.5万穴,随海拔升高或肥力降低增加种植密度。4、科学肥水管理:重底早追,增施磷、钾肥和有机肥,结合科学管水,够苗晒田,干湿壮籽,做到苗足、苗健、穗大、粒重。亩施基肥农家肥750公斤、尿素7公斤、普钙25公斤、氯化钾7公斤,移栽5天后亩施分蘖肥尿素3公斤。5、苗期、破口期、齐穗期注意稻瘟病防治,分蘖期、孕穗期注意稻飞虱、螟虫防治。注意稻瘟病和其它病虫害防治。

适宜种植区域:我省中迟熟杂交籼稻地区种植。稻瘟病常发区慎用。

国审稻2012001 早稻

特征特性: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。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,全生育期平均123.1天,比对照天优998短0.1天。每亩有效穗数19.7万穗,株高96.3厘米,穗长20.9厘米,每穗总粒数141.1粒,结实率81.8%,千粒重24.3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3.6级,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,白叶枯病7级,褐飞虱7级,白背飞虱3级,中感稻瘟病,感白叶枯病、褐飞虱,中抗白背飞虱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63.0%,长宽比2.8,垩白粒率20%,垩白度4.5%,胶稠度70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20.8%,达到国家《优质稻谷》标准3级。

产量表现:2009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533.4千克,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.6%;2010年续试,平均亩产471.7千克,比天优998增产8.5%。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.5千克,比天优998增产6.9%。2011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02.8千克,比天优998增产4.0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1.华南作早稻,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,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,培育壮秧。2.移栽秧龄25~30天,宽行窄株栽插为宜,栽插株行距13.3×30厘米或16.7×26.6厘米,双本栽插,亩基本苗8万左右。3.多施用有机肥,适当配施磷、钾肥,亩施复合肥20~25千克、碳铵20~30千克做底肥,移栽后早施追肥,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;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。4.浅水插秧活棵,薄水发根促蘖,亩总苗数达到16万时,排水重晒田,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,齐穗后间歇灌溉,湿润管理。5.重点防治螟虫、稻飞虱、纹枯病、稻曲病、稻瘟病等病虫害。

审定意见: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,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55号,该品种还适宜在江西、湖南(武陵山区除外)、湖北(武陵山区除外)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、福建北部、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、贵州(武陵山区除外)、重庆(武陵山区除外)的中低海拔籼稻区、四川平坝丘陵稻区、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;广西中北部、广东北部、福建中北部、江西中南部、湖南中南部、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。


 
 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
企业文化
品牌历程
公司荣誉
领导关怀
 
销售与服务
产品中心
防伪查询
 
集团相关产业
大北农
 
 
联系我们
rice@jsnh.com.cn
公司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