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两优259
国审稻20176078(绿色通道)
特征特性: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。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136.7天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0.4天。株高113.5厘米,穗长24.4厘米,每亩有效穗17.3万穗,每穗总粒数194.5粒,结实率85.8%,千粒重23.9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3.5,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;白叶枯病5级;褐飞虱9级;抽穗期耐热性较强;中感稻瘟病,中感白叶枯病,高感褐飞虱。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64.1%,长宽比3.2,垩白粒率29.3%,垩白度8.8%,胶稠度71.2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13.4%。
产量表现:201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85.50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.24%;2016年续试,平均亩产638.14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.22%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1.82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.23%。2016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49.37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.08%。
栽培技术要点:1.适时播种,使抽穗扬花期尽量避开盛夏高温影响。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播种,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,大田亩用种量0.8千克~1.5千克,培育壮秧。2.秧龄25~30天,宽行窄株栽插,株行距13.3厘米×30.0厘米或16.7厘米×26.7厘米,每穴插2~3粒谷苗,亩基本苗6万~10万。3.多施有机肥,适当配施磷、钾肥,亩施复合肥20~25千克、碳铵20~30千克作底肥,移栽后早施追肥,尿素与氯化钾配合施用;穗粒肥看苗情适施或不施,一般8千克~10千克。4.浅水插秧,薄水分蘖,亩总苗数达到16万~18万时,排水晒田,孕穗至齐穗期田间保持有水层,齐穗后间歇灌溉,湿润管理,后期干干湿湿。5.苗期重点防治稻飞虱,以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。大田及时防治螟虫、稻飞虱、稻曲病、纹枯病、稻瘟病等病虫害。
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江西、湖南(武陵山区除外)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、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。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。
皖审稻2018013
特征特性:中籼两系杂交水稻。2015年、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,平均株高112.8厘米,亩有效穗17.1万,每穗总粒数205.6粒,结实率87.1%,千粒重23.9克。全生育期为139.3天,与对照品种(II优838)熟期相当。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,2015年中抗稻瘟病(综合抗指3.25),抗稻曲病(病指1.4),中抗纹枯病(病指39),中抗白叶枯病(病指37),高抗条纹叶枯病(发病率2%);2016年中抗稻瘟病(综合抗指3.00),高抗稻曲病(病指0.6),中抗纹枯病(病指37),感白叶枯病(病指51),高抗条纹叶枯病(发病率0)。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,2015年米质为部标2级,2016年米质为部标3级。
产量表现: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2.33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4.55%(显著);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.13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3.34%(不显著)。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625.84千克,较对照品种增产9.39%。
栽培技术要点:1.播期:4月中旬到5月初,大田亩用种量1千克,秧田亩播种量12千克;2.栽插密度:株行距13.2×29.7厘米或16.5×26.4厘米,双本栽插,即亩插1.5-1.7万穴,亩8万左右基本苗为宜;3.施肥:亩施纯氮12-15千克,氮磷钾比例为1:0.5:0.7;4.灌水:在成熟前5-6天断水,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;5.病虫害防治:后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。
审定意见: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,注意防治白叶枯病等病害。